智能网联汽车,最后一次“产业世界大战”

来源:IT时报

记者:王昕

汽车正在成为无出其右的第一大能量市场,更可怕的是,这还是一个高速变革中的市场,也就是说,正在洗牌。

当女车主特斯拉展台维权迅速火爆全网,汽车成了第一舆论场;当华为、小米们投巨资下场,成为站在门口的“野蛮人”,汽车成了第一投资场;当汽车和芯片两大行业深度捆绑融合发展,汽车成了第一产业场……一时间,所有头部资源都砸进了汽车领域,就连科技媒体也得学着报道汽车。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3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10.5%,是中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汽车销量占比首次在单月占比超过10%。行业经验显示,当渗透率在接近10%的时候,该品类将进入占领市场的快车道。

毫无疑问,新能源车已经成为无论奔驰、宝马、丰田、大众,还是蔚来、小鹏、华为、小米都坚信的汽车市场发展方向,唯一有争议的——洗牌后的市场,谁才是老大?

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苏菁的话非常清晰地道出了两股势力之间的分歧,“传统车厂则倾向认为车是未来的主体,而上面存在一些计算机的单点……但未来汽车的基础是计算机,车是计算机控制的外设”。

瞧,即便再聪明的人也摆脱不了“屁股决定脑袋”的思维方式,显然,传统车厂和造车新势力们互相谁也不服。

遥想当年HMI”>华米OV站在诺基亚门外时的样子,许多人都在猜想,如果将汽车看成是一种未来的“超级智能终端”,那么,汽车会成为下一个手机吗?或者换个更刺激的说法——“汽车手机化”。

为“汽车手机化”开道的是芯片和集成电路行业。当汽车拥有CPU,需要思考、学会思考、也必须思考的时候,没有人再忽略芯片、算力、算法对于汽车的重要性,CPU作为汽车的大脑、电机是心脏、电池是血液,而原来那一袭漂亮的一体成型车身则成了不那么重要的“皮囊”。

今天,消费者买手机第一个看什么?当然是CPU!之后才轮到拍照、视频、内存、电池等,更关键的是,CPU直接决定了该手机的定位和价位,CPU是衡量产品的标杆。未来买车时,你还会再关心发动机吗?“算力+算法+电池”或许将成为未来人们购买汽车时的关注焦点,算力是决定一辆汽车强大与否的关键,算力越大的车子当然也越贵;而算法则是影响一辆智能汽车驾驶体验的主要因素,算法的目的是极致地了解和服务用户;电池同样是一个需要花血本的地方,续航即成本……

造车新势力们正在汲取手机等电子制造的经验,在产业链全球化的同时,极度精简汽车产品的零部件组成,采用模块化的方式整合产业链并提升效率。如果说小米曾经玩过“期货手机”的经典营销战例,是手机产业链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新生事物;而iPhone则是另一个典型例子,苹果对产业链的掌控近乎偏执,随之而来的生产制造效率也被提升到顶点。

传统车厂对此认为,汽车涉及的产业链深度、广度比手机复杂得多得多,面对可能是10倍以上产业链纵深程度,造车新势力几乎没有可能独立整合,必须依靠协作以及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不过,如果照搬手机的发展史,人们会发现,整合产业链恰恰是拿手好戏,加上新能源车逐渐模块化、积木化,业界也许没多久就会出现拿着“交钥匙”解决方案的智能车方案提供商,到了那时候,如果恒大再想造车,就会简单得多,万科、农夫山泉、茅台……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

最令人忧心忡忡的一点是,目前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厂的新款智能车型及品牌仍维持了较合理的定价,但手机市场极其惨烈的价格战会波及至汽车市场吗?一方面,智能网联汽车需要大量的数据优化驾乘体验,这就需要车厂扩大用户规模,获得更多数据积累优势甚至门槛;另一方面,跑量的车型在价格上必有一战,“千元机”大战的场景每个消费者都看在眼里,“万元车”时代还有多远?一触即发的价格战或许即将在不远的将来打响,毕竟入局者太多,在这个赢家通吃的时代,每一个人分一杯羹的故事版本就像童话一样美好而不现实。

百花齐放之后,必是大浪淘沙,更多的资本和玩家会下场,也许是乘胜追击,巩固地盘;也许是江湖救急,拉兄弟一把,对于这些下场汽车市场的新玩家们来说,造车的成败由于所下赌注太大,谁也输不起,雷军说10年投100亿美元造车,李彦宏说百度一年就投了200亿元人民币,而上汽集团未来5年将在智能电动领域投入30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这一产品背后,代表了太多的能力,所以赢家意味着全面通吃,做一个大胆假设,如果某家传统车厂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杀出重围,领跑市场,届时该厂商转眼推出几款配套手机和PC并不是多令人惊讶的事情。

智能网联汽车,是集成电路、互联网和现代制造业的一次终极融合,是目视所及的最后一次“产业世界大战”。

仅为个人观点,与蛋易下无关。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